滑子菇,又名滑菇,是一种食药兼用的珍稀菌类。可谁能想到,这种生长在南方湿润山林的珍馐,竟能在年蒸发量是降水量三倍的甘肃环县双庙村扎根。要知道,这儿一刮风就起黄沙...
滑子菇,又名滑菇,是一种食药兼用的珍稀菌类。可谁能想到,这种生长在南方湿润山林的珍馐,竟能在年蒸发量是降水量三倍的甘肃环县双庙村扎根。要知道,这儿一刮风就起黄沙,村民们以往种玉米全靠天吃饭,一亩地收成几百斤,一年忙到头,口袋里也没几个余钱。
“书记快来,3号棚滑子菇出菇了。”这天一大早,技术员刘国才的福建口音穿透塑料大棚,惊飞了电线杆上的喜鹊。正蹲在地头算收成的双庙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贺尚乾,一听这话,鞋上的黄土都没拍,三步并作两步往棚里冲。掀开黑色的门帘,湿润的空气裹挟着菌菇的清香扑面而来。这已是今年第二轮出菇了,顺着刘国才指的方向看过去,菌菇棒上一朵朵菌肉饱满的滑子菇探出金色的“小脑袋”,生长旺盛,看着就让人欣喜。
“这是2024年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帮建的‘三元双向’食用菌基地,42亩地,45座大棚,光滑子菇、香菇、平菇这三样,今年仅务工收入就给镇上带来了近百万收入!”贺尚乾蹲在棚边,手指轻轻碰了碰滑子菇的菌盖,语气里满是自豪。他身后的大棚墙上,挂着一个红色的温湿度计,指针稳稳指在“温度25℃、湿度85%”。“这数儿,是我跟常书记熬了二十多天才试出来的‘黄金线’。”刘国才凑过来,指着温度计笑。他说的常书记,是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的驻村书记常永刚。
初到双庙村,刘国才的“水土不服”比菌菇还严重。村民围着他带来的菌包直摇头:“这黑黢黢的东西能长出金疙瘩?”有人甚至偷偷跟贺尚乾说:“书记,别是被骗了吧,咱这破地方,连草都得使劲长,还能长菌子?”
去年试种那阵儿,常永刚把行军床搬进大棚,和刘国才轮班值守。夜里每隔两小时就起身测温度、记湿度。当第一簇菌菇顶着泥土冒头那天,大棚外挤满了村民。等确认这黑菌包真能长出“金疙瘩”,欢呼声震得大棚塑料膜嗡嗡作响,有人当场要拜师学艺。
打那以后,刘国才成了村里的“香饽饽”。他带着技术团队,从原料选材、装袋灭菌,到母菌接种、菌丝培育,再到啥时候采摘、怎么分拣,一步一步教村民。“这菌子跟养娃一样,得细心。”刘国才总把这话挂在嘴边,“只要温度、湿度掐得准,产量就有谱,村民的钱袋子自然能鼓起来!”
村民马粉粉现在也是种菇的好手。这天她正在棚里整理菌棒,手里的活儿麻利得很:“你看这滑子菇长得多好,一袋菌棒能产一斤左右,就这一座棚,光滑子菇6500多棒,能产八九千斤。”马粉粉笑着说:“工钱按每斤8毛算,我一天下来平均能挣80块,在家门口干活,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里,心里踏实又有盼头。”
更让村民惊喜的是,采收后的菌棒也是个好东西。“除了菌菇,采收后的菌棒也是宝贝!”常永刚拿起一个菌棒,指着菌棒里的菌丝,“这些菌棒被粉碎后拌进玉米地,亩产直接提高300斤,这就是咱的循环农业密码。”
为了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,基地搞了“企业托底、群众参与、集体联动”的法子:龙头企业专攻菌种研发和产品回收,给产业装上“稳定器”;村民专注种菇收菇,靠勤劳就能拿收益;村集体则牵头跑销售、处理废菌棒,既打通产销堵点,又盘活资源、壮大集体收入。一环扣一环,风险低了,大家的干劲更足了。
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。如今再看双庙村,村东的坡地上,45座食用菌大棚连成一片,黑色的棚膜在阳光下闪闪发亮,像停泊在黄土高原上的一艘艘帆船,满是勃勃生机。这小小的菌菇,不仅撑起了村里的大产业,还带动了采摘、分拣、运输等活儿,让不少像马粉粉一样的村民实现了“挣钱顾家两不误”。
“这几年,有长庆油田的帮扶,双庙村不仅建了食用菌种植基地,还建了养牛场、种了朝天椒、中药材,村民住房、饮水、道路等难题也都解决了,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这既是长庆油田彰显国企担当的生动实践,更是我们村迈上乡村振兴快车道的有力见证。”双庙村包村干部杨嘉说。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2025-10-14 15:50
2025-10-14 15:50
2025-10-14 15:50
2025-10-14 15:50
去年7月,这名华科大同济医学院药学院本科毕业生作为学校第26...
近年来,伴随着各类生成式AI的涌现及快速迭代升级,人工智能技...